不是沖擊力十足的雜志硬廣告,也不是《穿普拉達的女魔頭》那樣強勢直白的表達,普拉達主導拍攝的多部微電影,走的是“文藝路線”,常常選擇充滿藝術氛圍的場合和時機來發布微電影。
在2012年戛納電影節期間,由奧斯卡獲獎導演羅曼·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執導的微電影《一次心理治療》首次對外播出,一周之內,普拉達官網的點擊就超百萬。
影片中英國女演員海倫娜·伯翰·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飾演的貴婦身著一件紫色的皮草外套,走進了由英國男演員本·金斯利(Ben Kingsley)扮演的沉默寡言的心理醫生辦公室,貴婦脫下自己的外套和普拉達的鞋子,在躺椅上躺下,開始講述起自己的故事。貴婦滔滔不絕地傾訴,而心理醫生卻一言不發,鬼使神差般走向掛著貴婦外套的衣帽架。他著魔似的撫摸著外套,最后竟然不由自主地,將貴婦的外套穿在自己的身上。
就在此時,畫面上出現一行字“普拉達適合每一個人(Prada suits everyone)”,影片結束,觀眾不禁莞爾。影片中,女演員的
服裝和配飾全都出自普拉達,華美精致。而普拉達的LOGO只有短暫的一個鏡頭出現在女演員的鞋子上。
“微電影的目標是盡可能唯美,傳達的是品牌的DNA,而不是要賣產品。”一位奢侈品牌前高管這樣評價道。影片只有短短幾分鐘,卻讓觀眾感受到品牌的精神。各品牌的作品中既有奢華的大場面,也有溫馨的小故事。普拉達的做法是:請藝術片導演執導,給出主創團隊自由的發揮空間,或懸疑,或詼諧,或夢幻,導演的內心世界決定了整個影片,品牌本身僅僅是“點到為止”,商業成為影片的配角,產品的出現更是非常低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