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品牌網 資訊
據中國奧園日前發布的公告稱,其通過增資擴股將廣州康威51%的股權攬入懷中后,廣州康威成為了這家房地產企業的附屬子公司。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由于在體育用品行業的競爭力持續下滑,廣州康威幾年前就開始覬覦房地產業并數次變更公司的主營業務。過于保守的發展策略使得廣州康威屢屢錯失品牌提升、渠道改革的大好時機,最后只能投身另外一個陌生的行業來尋求發展。
“嫁妝”為23萬平方米土地
在體育用品行業打拼了26年,黎偉權現在要將自己一手創立的公司拱手讓人。
根據中國奧園日前發布的公告,與廣州康威實際控制人黎氏家族簽訂協議,廣州康威同意增資,且中國奧園在增資完成后就廣州康威的51%經擴大已發行股本出資人民幣7650萬元。交易完成后,中國奧園將持有廣州康威51%股權,成為該公司的控股股東,而黎氏控制的股權比例將下降至49%。
根據廣州市工商局顯示的資料,廣州康威成立于1999年7月8日,主營業務包括場地出租、房地產開發經營以及物業管理等,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根據廣州市工商局的資料查詢得知,這家公司的前身也是經營體育用品的生產、研發等業務。
不過,廣州康威吸引中國奧園的并不是它的產品或者品牌價值,而是它擁有的幾塊土地。
上述公告顯示,廣州康威擁有位于廣州增城的4塊地,其中兩塊尚未開發,另外兩塊已經建有項目,總面積超過23萬平方米。同時,根據協議,廣州康威將就有關地塊進行重建并申請變更土地使用權。在今年8月31日前,廣州康威還需保證上述地塊的土地使用權變更獲得批準,按時向已建項目的租戶支付搬遷補償以及搬遷過程完成,同時完成項目用地的拆卸工程并安置現有人員。不過,上述消息并未得到廣州康威方面的證實。
未完全剝離體育用品業務
2007年4月26日,廣州康威投資3億元、占地面積達23萬平方米、費時5年建設的康威運動城在廣州增城投入運作,就是在這一天,廣州康威的創始人黎偉權高調宣布,計劃2008年在國內上市,希望借助資本市場來擴大銷售渠道,并尋求行業內兼并收購的機會。
5年多時間過去,在近兩年遭遇發展瓶頸的李寧、安踏、匹克等本土主流運動品牌紛紛通過渠道改革謀求突破,而康威的豪言只能成為回憶。
“上世紀90年代,只要知道李寧,就肯定知道康威。”一位在體育用品行業打拼多年的品牌管理人士這樣回憶廣州康威的“光輝歲月”。那個時候,康威與李寧被稱為“南威北李”。
創立于1986年的“康威”品牌或多或少還承載了部分70后甚至80后的記憶,即使“李寧”后來居上,但那個時代康威依舊可以與其分庭抗禮。
2004年,李寧成功在港交所上市,當年其銷售額即突破20億元。這一年,李寧在上市之前公布的招股書中,還將“康威”視為競爭對手,但直到2006年,康威的年銷售額才僅為10億元。
2012年上半年,盡管行業不景氣,李寧仍然保持著超過7300家的門店數量以及可觀的凈利潤。盡管無公開的業績可查,可以看到的則是,在一些城市的大街小巷,已經很難再看到“康威”的身影。在廣州的一些商業街上,難得一見的康威專賣店常年以五折甚至更低的折扣進行促銷。
對于此次收購事宜,《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曾向廣州康威方面打過電話,也發過采訪函,但對方一直保持沉默。有媒體曾援引中國奧園某負責人的話稱廣州康威將轉行房地產,但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廣州康威方面對這種說法“頗為不滿”。
不過,據記者調查,廣州康威旗下仍經營一家名為“廣州康威集團體育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系“增城市康威鞋業有限公司”演變而來。其經營范圍是制造、銷售各類運動鞋、休閑鞋、運動器械以及運動鞋材等,因此,說廣州康威完全剝離體育用品業務并不準確。
被指經營策略過于保守
對于品牌影響力不斷下滑的現實,廣州康威相關負責人曾表示,康威一直以穩健著稱,不會采取非常規甚至賭博的方式來追求企業利益的最大化。
過于穩健或許就等于保守,這是近年來在品牌價值提升方面,廣州康威給業界的最為明顯的感覺。
中投顧問房地產行業研究員殷旭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就指出,該公司主要領導過于保守,難以放權,導致人員流失、人才梯隊建設欠缺,使公司難以有發展的活力和競爭力。
根據記者在廣州市工商局查詢到的相關資料,在廣州康威的系統內,包含了廣州康威集團體育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增城市康威運動休閑服裝有限公司等多家以體育用品的研發、生產以及銷售為主業的子公司,但幾乎每家子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等決策層職位都被黎氏家族所占據。
與之相比,李寧很早就已經引入了職業經理人團隊進行管理,前述品牌管理人士指出,在品牌運營上,雖然“李寧”本身就是個具有價值的商標,但李寧的品牌運作是交給一個團隊的,這個團隊既不是股東也不是決策層,能及時捕捉市場信息。相反,康威的品牌運營者既是股東也是決策者,雖然它的最高決策人黎偉權是專業運動員出身,但在品牌運營上未必專業。
“也正因如此,康威錯過了一個極好的實現品牌價值提升的時機。”上述品牌管理人士稱,2006年至北京奧運會前夕,各大品牌商都在發力尋求合作,以實現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提升,但康威則沒有抓住這次機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大家都在發力,你沒有動靜,自然就會落后。”
上述品牌管理人士透露,2008年之后,阿迪達斯、耐克等國際品牌開始在中國市場發力,由于2008年之前,康威在品牌以及渠道方面并未打好基礎,受到的擠壓明顯甚于其他品牌,“那個時候多開一家店就有30萬元的進貨,相當于多了30萬元的銷售額,本來渠道不占優勢,再加上國際品牌的擠壓,康威的發展更加舉步維艱。”
投奔奧園前途未明
雖然廣州康威在“嫁入”中國奧園之后是否會拋棄體育用品業務還不得而知,但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調查,廣州康威對充滿“錢景”的房地產業務覬覦已久。
廣州市工商局資料顯示,廣州康威的前身為 “增城市康威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當時的經營范圍為生產、銷售各類運動服裝、鞋、襪、包袋、體育器材等,兼營各類鞋材料、服裝布料和輔料。
1999年,上述公司名稱變更為“廣州康威集團有限公司”,經營范圍未有大的改變。2005年,廣州康威的經營范圍出現變化,除原有業務之外,還包括進出口業務和進料加工“三來一補”,此外,“租賃房產、土地、廠房”等與房地產相關的業務第一次出現在廣州康威的經營范圍之內。
2012年4月27日的一份“有限責任公司變更登記申請書”中,廣州康威的經營范圍已經完全剔除了此前的體育用品相關業務,只剩下場地出租、房地產開發經營、物業管理等房地產業務。
“康威進軍房地產,一方面體現了服裝尤其是體育類服裝行業發展不景氣的現狀,但是,公司如果放棄原有業務轉向房地產行業則存在風險。”段旭飛表示。但同時,與中國奧園的合作則會為廣州康威在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提供必要支持,體育地產在一線城市也存在發展空間。
前述品牌管理人士則表達了自己的擔心,“目前來看,體育地產大多數的運營模式都是借用體育的概念,建住宅,或者將廠房、辦公場所等提供給特定的對象,概念大于實質。”
據前述公告,中國奧園明確要求廣州康威將所涉及地塊的土地使用性質由工業變更為商業,一旦土地性質變更,這幾塊土地的開發價值將得到更大提升,以商業地產運營見長的中國奧園如何“處置”這些地塊當然頗具看點,但已經居于附屬地位的廣州康威將何去何從還是未知數。
上一篇:寶島眼鏡的時尚方程式
熱點資訊
時尚圖庫
猜你喜歡
印尼零售商Eigerindo選擇Aptos技術,支持以顧客為中心的選品
2021年4月28日,全球零售技術解決方案市場領導者Aptos...詳情>>翻翻運動品牌的歷史資訊:
時尚品牌傳播有限公司:服裝品牌(男裝、女裝、內衣、童裝)、家紡、皮具、黃金珠寶、餐飲、家居等品牌加盟代理
浙B2-20080047
Copyright © 2000-2019 CHINASSPP.COM, All Rights Reserved